空間挹注靈魂——專訪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潘鴻彬先生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匿名 圖片: 匿名 24/08/2021 0 Comment(s) 月刊,專訪文章,


我們的一生,大部分時間也在室內渡過,室內設計師的創意和探索精神,讓我們置身於出其不意的空間裡。室內設計是一門學問,是理解人們在建築物內創造功能空間的行為的藝術和科學。今期,月刊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室內設計協會(下稱:HKIDA)會長潘鴻彬先生接受專訪,訴說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成立三十年之際,如何實踐室內設計專業化;探究香港未來室內設計的趨勢。
文.卓詠欣 / 圖.受訪者提供

三十載 專業化

2021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時間洪流下,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已走過三十年春秋。「今年是HKIDA成立30週年,我很榮幸在這一重要時刻擔任新的主席,希望能有一連串的慶祝活動。我們常說香港有時裝周,那室內設計周呢?於是,今年非常高興在創意香港支持下,八月將會進行『2021香港室內設計周』(HKIDW)」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潘鴻彬娓娓道來,並預告室內設計周將會解說香港室內設計是什麼?香港室內設計的力量是什麼?打破坊間的偏見,釐清「住家裝修」並不等於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師是以人為本,一切圍繞為人的生活生產活動創造美好的室內環境。自1991年成立以來,倡導卓越設計和促進專業精神一直是HKIDA的關鍵角色。「我們常提到建築、醫生、會計師為專業,那室內設計呢?我們就是專業人士,需要懂得燈光、防火消防條例、綠色標準等等專業知識,於是我們為提高我們專業性,成立認證室內設計師(CID)和持續專業發展(CPD)計劃,室內設計師除了設計美的東西,還要懂得其他的理論和知識,CPD還涉及到我們會員的的質素,發展專業會員。」1990年代初期,香港室內設計業界開始提議設立室內設計師發牌機制。當時,本地其他行業如脊醫、中醫等,均開始研究制定不同的發牌機制,這時很多室內設計師亦認為已到了設立發牌制度的適當時機,然而,推行發牌計劃所需的經費之高,令這計劃最後無疾而終。2005年,HKIDA提出了RIDA計劃──註冊室內設計師協會(Registered Interior Designers Association),這項計劃的目的是推廣室內設計專業化,爭取政府及公眾支持成立室內設計師註冊機制。他坦言,HKIDA成立多年,不懈努力地發展室內設計師專業化,「沒考到證書並不是不能夠執業,一些高端客戶或者是大項目,比如涉及到建築改動、公共安全一些條例的項目,比如商場、酒店,業主可能更想選擇擁有資質的設計師。這時就交給市場去選擇設計師,這樣就可以分流。」三十年光景轉瞬過,現在正是修成正果之時。

每一個空間也有設計
室內設計圍繞著我們每一隅。「室內設計是讓用家空間增加附加值的一個過程。縱然沒有室內設計,你也能夠到餐廳吃飯之類;可是,倘若你到一個曾室內設計過的空間,你便會得到一個品牌效應,例如:在意大利餐廳,感覺在意大利,吃得更滋味。室內設計創造了一個場景、商業市場、空間規劃,環境就是我們的價值。」當我們踏進一個咖啡廳,仿佛游走於森林和原野,這正正是源自於室內設計師靈光一現的創意。室內設計往往突破想象的極限,「室內設計並不是待在家裡八小時就沒有了,而是到戶外再進入室內環境,香港人待在戶外的時間非常少,所以室內的環境、衛生、公共安全或者如何令到室內空間變得享受很重要。」室內設計在香港發展方興未艾,在世界各地室內設計比賽中獲獎無數,「香港的室內設計也有輸出,例如:成都、北京也有很多是香港室內設計公司製造的。」潘鴻彬道出,人人會認為香港是狹窄環境,然而,走出家門,我們會經過商場、餐廳、戲院和學校,這全然為室內設計師的工作。每一個空間也有設計,每一個空間亦可以是一件藝術品。



若說到室內設計,你腦海中浮現起哪一個設計?不得不提,自1992年起,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每年均會舉辦「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是表揚亞太區室內設計業界的人才及其創作成果,促進同業間的交流和分享,不斷推動專業水準,發掘並成就無數業內年青才俊,提高各界對室內設計的認知和認同,使室內設計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個獎項,今年已走到29年,評委有亞洲、歐洲、臺灣,以及不同背景的人物。今年印象深刻的必定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K11 MUSEA,不僅是呈現為商場,更是藝術中心。」室內設計師以匠心巧思把藝術與生活糅合,展現出「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讓空間增添靈魂與人味。

放眼未來 加一點綠
室內設計並非曲高和寡的事情,他希盼透過展覽活動與比賽讓室內設計走進我們的生活裡。「我們希望有公眾和民主參與的方式,投票各公共的室內設計,呈現當中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情味。比賽蘊涵設計師的角度看一個空間,也有用戶的角度看一個空間,希望設立『我最愛的室內設計項目』,例如:公佈獲獎為東頭村,就知道這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室內設計。這是教育的意味,可以教導年輕的設計師。」潘鴻彬身兼多職,身為香港泛納設計事務所創始人,更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香港教育制度總被人詬病,印尼華僑出生的他,洞悉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並非囫圇吞棗,而是開闊思維、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昔日,四年藝術課程較為老掉牙,有主攻修讀時裝、媒體等。我認為應該要跨界,因為室內設計有著不同專業的合作,建築師成為室內設計、藝術家成為室內設計、時裝成為室內設計。」相對於鄰近國家,會讓人思忖香港室內設計有什麼競爭力,還在哪一個階段,「設計行業需要放眼未來,創造未來的下一代。」昨天已然過去,我們手中牢牢掌握現在,仰望著閃爍的遠方。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終日埋頭苦幹,總是匆匆忙忙,談及到設計與藝術,人們彷彿退避三舍。「對於室內設計,我們認為最困難的是如何說服這件事,為什麼香港需要?改變永遠是痛苦的,因而我們更需小心。相對台灣,他們往往著重人們的生活質素,重視街市、醫院、舊區等;反而香港舊區卻無人問津,希望讓市民知道室內設計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設計並非高高在上,這個就是我們未來的議題。」近年,環保的議題大行其道,室內設計的趨勢同樣為永續,他指出:「在推廣綠色室內設計,我們希望室內設計有綠色環保認證體系,我們在評價一個室內設計項目時,除了美觀,還應該考慮環境的健康性和舒適度,溫度、濕度、採光、耗能、材料的安全性等等。然而,協會是一個橋樑,連繫著政府和市民。」我們都是地球的一分子,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就讓可持續發展帶進室內,滲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