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以藝術創作及交流構想可持續和共融的未來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邱潔瑩 圖片: 邱潔瑩 23/09/2022 0 Comment(s) 設計藝術,

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位於荃灣南豐紗廠,每季均會策劃多元化的藝術展覽,讓參觀者感受當代藝術、設計與歷史共冶一爐的氛圍下,展開創新的紡織工藝技術。其夏季項目「紡織文化 編織共鳴」,與海外及本地紡織藝術館及機構、藝術家、社群組織及大衆參觀者緊密協作,結合展覽與工作坊於一室,一同思考及編織可持續和共融的未來。

新冠疫情期間,國際性「紡織文化連線」(TCN)集合全球4間紡織藝術及設計機構,包括香港CHAT六廠、波蘭羅茲中央織品美術館、意大利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和荷蘭蒂爾堡紡織博物館,透過嶄新的跨國聯展模式於網上展出一系列來自各機構的精選作品,以回應當前環球情況及環境議題上的危機。TCN自成立以來備受國際推崇,更榮獲由國際現當代美術館專業委員會(CIMAM)頒發「優秀博物館項目獎2021」特別表揚。

CHAT六廠夏季項目「紡織文化 編織共鳴」集合展覽與工作坊於一室,將展示過往三件曾於TCN展出過的作品,包括「關於工人」、「共同線」及「你的物件」,它們將與CHAT六廠當代藝術展品及項目並置,包括藝術家艾瑪・昆托的創作,以及與「再生服裝」品牌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所合作的社區項目;一系列本地及海外作品透過映襯互見,引發彼此之間的對話。CHAT六廠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高橋瑞木表示:「『紡織文化 編織共鳴』體現了我們在疫情期間與各界建立的友誼和信任,同時展現出CHAT六廠所提倡的共融精神,以創新意念凝聚社區及激發手工製作的樂趣,將連線網絡不斷拓展。」


▲ CHAT六廠夏季項目「紡織文化 編織共鳴」集合展覽與工作坊於一室,將展示過往三件曾於TCN展出過的作品 ,包括「關於工人」、「共同線」及「你的物件」。

▲ 是次展出艾瑪・昆托 《Day off Mo?》於CHAT 六廠的藏品,與TCN的展品亙相呼應。


▲ 利用經漂白及未經漂白的棉花和木藍製作手造紙及紙漿球。

藝術與治療
藝術治療(Therapeutic Art Therapy),此詞彙第一次面世於英國藝術家亞德安.希爾(Adrian Hill)1945年著作的《藝術之於疾病》中。當時希爾患了結核病,治療其間用藝術打發時間,卻無意間發現創作藝術過程中,可為其疏導病情及帶有良好效果。從此「藝術」與「治療」畫上不可分割的慣習。藝術沒有局限美醜,亦沒有優劣之分;全是憑創作者與其深處自我的心靈溝通最終結果。即使創作者天生缺乏藝術天份,也可以透過簡單揮筆表達出文字上無法流露的感覺,從而抒發壓抑已久的情感。當中包括一直埋藏的情緒與思想,藉著創作抒發自我不安,自行理解並轉化成正面觀念。
藝術治療主要適合對象,為:
• 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喪失語言能力人士
• 任何類型精神病患者
• PST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遺症患者
• 有學習/社交發展障礙人士
• 被施暴或被性侵受害者
• 患有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症狀的病人
• 還有十分廣泛的可受治療人士

藝術品:觀賞 vs 實用價值
CHAT六廠設有持續進行的社群項目「種學織文」,是透過互動展品、即場活動和工作坊,進一步連結本地社群及大眾參觀者,把創意網絡不斷拓展,引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今年的合作夥伴(稱為「種子隊成員」)包括「破格空間」、伊麗莎、鄭淑宜、郝立仁、馬穎汶及「流行與斑馬」,種子隊成員更邀請本地多元族裔、新移民、精神健康關注群組及中小學生等參與創作,開拓藝術創作的寬度。

展覽中有一組別具特色的藝術裝置,這組裝置是透過不同的布條編織成為藝術品,其外型不但美觀,且具有實用性,將藝術治療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香港藝術家馬穎汶(Mandy)將藝術帶進社會各階層,其作品《團團轉》是聯同中小學生及精神健康關注群組共同創作,利用布條和回收舊衣,以法式繩結編織(Macramé)於特製框架上製作而成,各種物料的觸感、顏色都能帶給參與者不同觀感享受,讓情緒或是康復中的人士透過創作能夠舒緩壓力,獲得藝術治療機會,從而得到心靈的慰藉。其中有份參與編織的婦女YY,是一位憂鬱症康復者,與她聊天當中獲益良多。YY告知,重複的編織一點都不沉悶,反之能讓她釋放情緒上的壓力,在投入編織的過程中完全忘記所有煩惱。


▲ 香港藝術家馬穎汶(Mandy)與憂鬱症康復者YY

▲  透過法式繩結編織讓Y Y釋放情緒上的壓力,忘記所有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