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創造性轉化——專訪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創系系主任許焯權教授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黃偉賢 圖片: 受訪者提供 25/04/2023 0 Comment(s) 月刊,專訪文章,

剛踏入千禧年, 創意產業很快在國際間嶄露頭角,引人注目,而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已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渠道,或淺或深地接觸到「文創」的任何形式和內涵,惟似乎未能準確地界定意義和價值。今期有幸邀請到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課程主任許焯權教授(下稱  許教授)為專訪對象。他不僅曾於去年(2022年)擔任由本會主辦第33屆香港印製大獎——「傑出成就大獎」評審,而且兼任多個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藉由教育及政策的雙重身份——觀測和參與,向讀者探析本地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的狀況。

▲ 許教授現時在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開辦「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學士」課程

與文化及創意產業結緣

正值千禧年初,政府中央政策組委託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在2003年發表《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首次向公眾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肯定它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文化價值。約早兩年前,英國率先界定創意產業工種,很快掀起一股全球熱潮,乃至遠東地區如日本、新加坡、南韓和香港緊隨其後,而時任總監許教授指以當時來說,作為本港第一份研究報告其實很有前瞻性。

讓人更意想不到的是,許教授自此之後順勢投身其中。

在此之前,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許教授跟一般建築系畢業生出路無異,曾任職建築師,後來喜愛鑽研學術,在英國劍橋大學先後完成藝術及建築歷史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Master and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接著受聘於香港大學建築學系,主要教授建築的歷史和理論。直到《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問世後,許教授在本系首度開設建築與創意產業(Architecture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課程,將建築設計與創意產業的商業模式,造就商機,他笑言當年修讀這門學科的同學及後來負責教授的老師都非常感謝他,端賴開辦課程,助益於他們個人事業。建築與設計,設計與創新思維本來千絲萬縷、一拍即合,若傾向創意工業脈絡,更是大勢所趨。

 

▲ 許教授在英國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完成藝術及建築歷史哲學碩士及博士

到2016年,香港恒生大學開辦全港首個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學士課程,由許教授負責設計及統籌,揉合了藝術、科技和商業等跨領域知識及技術,為私人藝術團體和公營、商業機構培訓專業人才。如今第三屆學生即將畢業,許教授表示不擔心就職狀況,儘管瀏覽不同的求職網站,仍超過300份工作機會等待符合與文化及創意產業有關資格人士申請,當中包括博物館、畫廊等公營及私人機構,正如2003年《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般預言,印證了香港市場亟需吸納具備文創能力及價值的人才。

另一方面,許教授說今年恒大另外增設文化遺產管理文學碩士,目前招生中,藉由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商業模式融合,譬如本地文化旅遊、本地品牌等,文化及創意產業涉獵非常廣泛,無孔不入滲透我們日常生活每個大大小小角落。

傳統和創意的雙嬴

許是很多人容易誤會創意與傳統是互相對立,其實不然;許教授在《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新聞發布會(2003年),早早提出對創意產業的清晰定義:兩者可以是相輔相成的。

創意產業也包含傳統經濟活動,在商言商,任何生意項目均追求利益、回報為先,其他價值往往僅次在後。然而,文化及創意工業有別於以往,不能只看重效益, 許教授說一直以來,文化事業被很多人誤以為收取資助的行業,說為了文化在政策層面受到重視,將文化與經濟的定位對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才是最能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在倡導科技、知識產權和創意思維的數碼時代裡,文化更進一步被突顯在整個社會及其產業架構的重要性。最終成功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但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如何協調將文化及經濟,卻不會側重某一方?博物館是最能反映到同時兼顧經濟及社會效益的媒介,許教授說。譬如今時今日博物館大型著名藝術家或時代的藝術品展覽,廉價門票很容易吸引大批人進場參觀不同時期的藝術,兩者相得益彰;又如有些藝術家雖說依然很抗拒經濟,但若他/她們想在香港舉辦個人展覽,不得不依靠政府政策支援,減輕籌備展覽成本及開支,讓年輕藝術家易於展示自身藝術成果,同時公眾亦可以認識年輕一輩的藝術風格;或如非政府組織營辦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建築本身已打造成本地的文化地標,儘管展覽入場門票高於一般博物館,不單成為外地旅客來港旅遊的景點,而且當地市民亦願意花費進場,增加營運收入之餘,同時塑造及提昇一個獨有香港特色的藝術氛圍。

▲ 許教授曾於在不同地方推廣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

而另一個方向的是,政府轄下多個文化藝術的諮詢委員會,招攬各界專業人士提供意見及評審相關文化項目申請。許教授便是其中一員,尤其在香港歷史建築方面,現時身兼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和藝術專責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基於他對歷史建築及理論的淵博學識,和過去擔任港大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其中一個創會成員及總監(由著名學者榮鴻曾教授發起)的經驗,長期對政府不少文化策略有深入研究,對政府嘗試將文化保育及商業元素融合的實驗,提出不少實用的見解和建議。

▲ 許教授在「文化產業高峰論壇 2016」發表《香港文化產業白皮書》,比較分析香港和大中華區文創發展,並提出相應文化政策建議。

2016年,香港文化產業聯合總會在恒生管理學院(恒生大學前身)舉辦香港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研討會,許教授當時發表《香港與大中華地區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白皮書》,並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文化產業界代表交流。

從古蹟中發掘機遇

1997年前後,許教授曾於香港市區進行普查 (涵蓋港九、新界及離島範圍),最後統計得出約兩千幢政府或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和法定古蹟。2007年,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的施政報告,提到活化歷史建築物的可持續保育概念,意即把政府轄下被列為歷史建築和法定古蹟,讓非政府機構申請可用作營運,或轉化為獨特的文化地標,充分地發揮它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及後2008年,由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女士宣告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開始接受申請,至今不竭。

2022年中旬,許教授應邀出席「歷史建築活化:機遇與挑戰研討會」

緩進的新浪潮

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及產業結構時而嬗變,不足一個世紀,香港經濟活動從轉口貿易轉為工業化,從製造業到金融服務業,從密集式勞動到知識主導,從高科技到創意思維,然而這種變化多端的表現絕非一朝一夕,每種新興行業都經歷著各自緩慢的發展進程,本地文化及創意產業亦不例外。

一個在地化產業的萌生及延續,總離不開政策支援和辦學興才,打自2009年以來,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05年前以創意產業稱之,後才加上「文化」並置)被官方冠上「六大優勢產業」,放置於歷史及數據脈絡裡,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循序漸進,其企業及從業員數目緩慢增長,過去政府及學院的策略和投資,終見其些微成效。

第三屆「文化及創意產業文學士」學生即將畢業,而今年9月又開始首屆「文化遺產管理文學碩士」,許教授對於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表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