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香港出版學會創立於1988年,由一群有志於推動香港出版企業和文化的專業人士組成,為出版行業培訓人才,不定時邀請香港或外地專家演講等,以增進會員各方面知識。
葉佩珠2024年6月起接任會長一職,今次應邀受訪,介紹香港出版學會的主要工作。
文‧香港印藝學會 / 圖‧受訪者提供
「香港出版雙年獎」
「香港出版雙年獎」(下稱出版雙年獎)是香港出版學會2016年在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資助下設立,2017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評選和頒獎典禮,今年邁入第五屆,是香港出版業界的大事與盛事,亦備受本港出版文化界重視。在每屆評選機制不斷優化下,內涵不斷豐富,令獎項能保持高度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成為香港出版界最具公信力的獎項。
葉佩珠續述「香港出版雙年獎」歷屆演變。「出版雙年獎」創立伊始,即按圖書分類設立十個獎項類別,每個類別選出十本佳作為「出版獎」,然後從中選出一本為該類別的「最佳出版獎」,最後再從中選出一本為「出版大獎」;第二屆增設了兩個特別獎項,分別是「優秀編輯獎」和「市場策劃獎」;第三屆增設特別獎「書籍設計獎」,第四屆再增設「新晉編輯獎」以鼓勵年資為三年或以下的優秀編輯,同時增設「出版社大獎」和「新晉出版社大獎」。歷屆眾多獎項中, 只有「優秀編輯獎」和「新晉編輯獎」得獎者獲「藍真持恆基金」頒發獎金,其他獎項則不設獎金。葉佩珠指出「出版雙年獎」沒有高額的獎金作招徠,但仍獲業界的高度肯定和積極參與,箇中關鍵是嚴謹的評選制度和不斷完善的運作機制。
原來評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資格審查,確保參選作品的首次出版時間符合資格,而每家出版社最多提名十部作品。第二階段為初選,由本港出版社代表、資深出版人、文教界及專家學者組成具廣泛代表性的初審團,確保在公平及公正的情況下進行評選,避免單一視角偏頗情況,評審按出版價值、編輯水準及市場價值等評分,選出各組的優秀作品。第三階段為決選,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地區的資深出版人、專家和學者組成決審團,境外評審更為此來港參加一整天的討論會議,公平公正地選出各組的最佳出版獎,而幾項特別大獎的入圍候選人(或團隊)更要接受評審團的面試,回答評審的專業提問,縱使是資深的編輯、設計師或營銷經理,也顯得戰戰兢兢。對於「香港出版雙年獎」,境外評審都不約而同地對制度的嚴謹度表示高度讚許,亦認為歷屆作品的水準不斷提升。談到對出版雙年獎的期許時,葉佩珠希望所有出版社和評審都會繼續支持,讓獎項辦得愈來愈好, 亦提及電子閱讀是大勢所趨,但業界的重視和投入仍不足夠,歷屆「電子出版」組別的參賽作品數量偏低,水準參差,在評審的高要求下,獎項得主不時從缺,期望業界為此有更多投入。
「香港全民閱讀習慣調查」
香港出版學會一直致力推動社會閱讀風氣,自2016 年開始主辦「香港全民閱讀習慣調查」,並每年舉辦傳媒發佈會,公佈調查結果,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202 5年調查結果顯示僅61%市民維持紙本閱讀習慣,紙本書年均閱讀量中位數從2022年的8本銳減至5本。香港市民閱讀習慣呈現「紙本式微、電子崛起」趨勢。在推動閱讀風氣的成效調查中,有過半受訪者認為,學校及家庭的角色最為重要;政府、書店及出版業界對閱讀風氣的推動亦有重要成效者各佔約一成,由此反映政府和業界在推動社會閱讀風氣方面擔當著重要角色,仍然存著繼續加強和努力的空間。葉佩珠表示,出版學會亦以此自勉,繼續與社會不同界別人士通力合作,推廣閱讀。
「香港閱讀 +」:
閱讀的N種理由 尋覓欣賞書籍之美
談到社會閱讀風氣,葉佩珠談及2022年疫情期間,香港出版總會與香港出版學會共同發起,聯同社會文教界別等多個組織、知名作家等,在4月2 3日(世界閱讀日)於報刊刊登聯名廣告,倡議特區政府將每年4月23日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獲得熱烈迴響;2 0 2 3年4月,業界倡議終獲接納,並由此促成2024年第一屆「香港閱讀+」大型閱讀嘉年華會的誕生,業界期望藉此營造全城閱讀氛圍,鼓勵市民享受閱讀樂趣,養成持久的閱讀習慣。
她說支持香港全民閱讀日,因為面對大環境不確定性因素,更需要大智慧。而閱讀過程中,不單可汲取知識,更可啟迪心靈,理解自我,超越自我,發現世界,為自己作好裝備,迎接未來挑戰。閱讀亦是提升社會素質的源動力量,讓人臻於理性,拒斥流俗,有助提升社會的軟實力及競爭力。
葉會長續述「202 5香港閱讀+」於四月至六月期間舉辦,並透過焦點展覽及書展,以及一連串社區及校園活動,推動全城閱讀。今年以「最美的書」為主題,4月18日至27日,在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展覽和嘉年華,同場設有專題書展、作家分享、購書專區、電子閱讀體驗,親子工作坊及音樂表演等,期望可以提升市民大眾的閱讀興趣,鼓勵家庭共同參與;更期望「2025香港閱讀+」這項為期90天的大型活動,可以讓閱讀習慣於地區長久扎根。
葉會長說「香港閱讀+」去年以"閱讀的N種理由"為題,旨在鼓勵公眾重新思考閱讀的意義,並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動機,今年則以「最美的書」為題,展出的書籍按人文之美、藝術之美、生活之美、教養之美、創新之美、敘述之美分為六大類別,期望藉此讓公眾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尋覓和欣賞書籍美妙之處。
「202 5香港閱讀+」已於各區舉行多場閱讀活動,「流動漂書車」亦已走訪了港九新界多間中小學、屋苑和不同地區的公共空間,參與者可以免費在車上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並以一書換一書的形式,與其他人分享自己喜愛的書籍,藉此增進讀者之間的交流,鼓勵社區互動。今年漂書車內不僅有香港出版的圖書,更首次有由深圳出版業界免費提供的繪本,讓漂書更加多元化。葉佩珠透露去年「香港閱讀+」已觸及20萬人次,其中30%參與者表示因此重拾閱讀習慣,她期望2025年再創佳績。
出版業的使命與未來
葉佩珠認為書籍的美不僅在於裝幀設計,更在於內容與讀者之間的深層共鳴。她建議出版界可通過不同主題的策展,引導公眾從多角度欣賞書籍,激發閱讀興趣。就以上文提及的深圳繪本為例,其超越語言藩籬的特點,堪可作為跨文化媒介,促進香港與中國內地乃至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談及對業界前景的看法時,她指香港社會開放包容,創作人從多元文化中吸收養份,思維敏捷,演繹細膩,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出版業界當可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透過文創產業處對業界的支持,善用香港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法蘭克福書展等平台,推動本地作品走出去,促成版權買賣以至加強各地文化交流,講好香港故事。
此外,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和數碼媒體的成熟,一部優秀的作品更輕易以較低成本,接觸到更廣大的讀者群,比如以AI翻譯成不同語言或加上圖像、以POD技術小量印刷、透過社交平台擴大宣傳、在實體通路或電商平台銷售,亦可以製作成不同形式的電子書,以符合電子閱讀大趨勢。跟以往相比,作品的製作與發行成本不僅可大幅壓縮,更可打破地域限制,這對出版業界無疑是更有利的環境,關鍵只是如何積極掌握這些轉型要素。
葉佩珠對出版界的前景始終持樂觀態度,認為通過美學推廣、科技應用和區域合作,出版業能在數碼化時代找到新的增長點,同時維繫文化的深度與多樣性。她的觀點體現了對行業轉型的前瞻性思考與實踐導向的解決方案。
再回到出版業界面臨的困難時,葉佩珠淡淡感慨業內近年面對人才短缺的困境。她坦承說香港出版市場規模較小,有興趣投身出版業的年輕人不多,能夠長期堅持下去的更少,而願意騰出時間和心力參與業界活動,承擔公職的則更少。她擔心業界青黃不接,行業團體後繼無人,她強調出版業界始終是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該在社會文化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她呼籲有志於出版的年輕人更關心行業發展,更多地參與出版學會不同類型活動,提高專業水平,擴闊視野,同時為香港社會文化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