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工業貿易署署長廖廣翔先生 工貿數碼前沿 協助企業拓展及提升競爭力

Posted by editor 文字: 匿名 圖片: 匿名 25/07/2025 0 Comment(s) 月刊,

專訪工業貿易署署長廖廣翔先生

工貿數碼前沿     協助企業拓展及提升競爭力

 

香港經濟和香港的貿易及工業發展一樣,經歷了多次轉型。面對地緣政治及環球經貿格局的轉變,香港中小企業應如何應對挑戰和把握機遇?本期月刊訪問了工業貿易署署長廖廣翔先生,談談政府支援中小企業變革創新,尋找新增長點的措施。

文‧香港印藝學會 / 圖‧受訪者提供

自1950年代起,香港逐步從轉口港轉型為製造業基地,並於1960與1970年代見證了工業的迅速成長。到1980年代,製造業的工序外遷及擴展,令香港的角色演變為工業生產的指揮及控制中心,並擁有日益全球化的生產網絡。踏入1990年代後,香港經濟發展逐漸轉向服務業。

隨著對外貿易的急速增長及與貿易相關的活動日益頻繁,前貿易署於2000年和前工業署合併,並改名為工業貿易署(工貿署),繼續開拓香港的貿易活動,並為工業界和中小企業提供支援服務。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基石。香港有約3 6萬家中小企業,佔全港商業機構總數98%以上,佔私人機構僱員人數超過4 4%。廖署長指,中小企業在推動本港經濟發展、創造財富及開拓商機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政府十分重視支援中小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多年來,工貿署一直協助香港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拓展市場及提升競爭力。

多項資助計劃 支援企業升級轉型

1. BUD 專項基金

「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由201 2年成立至今,政府多次增加每家企業的累計資助上限至現時的700萬元,資助地域範圍亦擴大至涵蓋共40個已與香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自貿協定)及 / 或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投資協定)的經濟體。此外,因應業界需要,政府亦於「BUD專項基金」下推出「申請易」及「電商易」,以加快審批涉及特定措施而資助金額較低的申請,和讓企業可較靈活運用累計資助上限推行電子商貿(電商)項目。

截至202 5年3月底,「BUD專項基金」已批出超過10,600宗申請,涉及總資助額約65.8億元,惠及約7,000家企業。

2. 市場推廣基金

「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市場推廣基金」)由2001年成立至2025年3月底,批出約33萬宗申請,涉及總資助額約61億元,惠及約61,000家企業。多年來,政府不斷優化「市場推廣基金」,包括實施特別措施至2026年6月底,以繼續擴大基金的資助範圍,涵蓋以「本地市場」為目標的展覽會和網上展覽會,同時放寬只限中小企業申請的要求。

3. 工商機構支援基金

「工商機構支援基金」資助非分配利潤組織(如工商組織、專業團體或研究機關等)推行項目,以提升香港整體或個別行業的非上市企業的競爭力。

印刷及出版業界受惠於資助計劃

就印刷及出版業而言,過去五年(2020年 – 2024年),「B UD專項基金」共接獲27 2宗申請,獲批資助金額超過1億元。於獲批申請中,不少企業透過購置新機器設備(如全自動U V上光機、激光刀模機)及增聘員工,應用改良或新技術以提高生產量和效率,促進業務發展。

「市場推廣基金」則於同期接獲印刷及出版行業相關的申請約4,000宗,批出約5,600萬元資助金額,主要用於刊登貿易刊物廣告及參與貿易展覽會等。而「工商機構支援基金」多年來亦批出超過1,600萬元資助有關印刷及出版行業的項目。

廖署長相信,工貿署的各項資助計劃成功達至鼓勵中小企業,包括印刷業,升級轉型及拓展市場以發展業務的政策目標。香港的印刷業以其高效服務、優質產品、創新設計和綠色生產著稱。他鼓勵業界繼續善用工貿署和其他政府資助計劃,提升競爭力並開拓多樣化市場。

      

推出優化措施 更有效支援中小企業

政府一直致力協助中小企業,並因應經濟情況及業界需要,檢討和優化各項支援措施。《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向「BUD專項基金」及「市場推廣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涵蓋「市場推廣基金」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合共注資15億元,連同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向「BUD專項基金」注資的10億元,即合共注資25億元,表明政府持續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

此外,政府優化「BUD專項基金」- 申請易的安排,讓每間企業由之前每六個月只可遞交一項申請,放寬至每三個月可遞交一項,亦增加了網上銷售平台為可獲資助的項目措施,讓企業更迅速地得到政府資助,以適時應對市場的轉變。針對貿易戰帶來的挑戰,「BUD專項基金」的申請指引亦列明在基金涵蓋的經濟體成立新業務單位有關的專業服務費用為可獲資助項目,協助企業重整業務架構 / 供應鏈。

面對經濟轉型和環球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政府預計中小企業對政府支援的需求會日益殷切。為聚焦有限資源以裝備企業升級轉型,「市場推廣基金」會在2026年6月30日後整合至「BUD專項基金」。廖署長解釋,此舉可讓企業透過「BUD專項基金」在升級轉型的前提下進行宣傳推廣,以發揮協同效應。

廖署長表示,政府會繼續與業界密切溝通及檢視資助計劃的運作情況,適時調整對中小企業的支援。

鼓勵中小企業把握電商和綠色轉型機遇

為協助中小企業把握電商帶來的龐大機遇,政府已擴大「BUD專項基金」-電商易的地域資助範圍至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十個國家,並於申請指引列明「BUD專項基金」的資助範圍包括協助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以拓展其在基金涵蓋的市場的業務。具體措施可包括為新開發的產品進入目標市場進行碳審計、為符合目標市場的環保標準或法規而升級生產線或應用新技術等,以更針對性資助企業推行綠色轉型項目。

與此同時,工貿署的「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SUCCESS)將繼續加強向中小企業提供在內地和東盟市場進行電商的資訊。工貿署亦計劃於今年內透過營商導師計劃、工作坊和培訓等,介紹相關知識和技巧,以便中小企業發展品牌和拓展電商銷售的網絡。此外,一站式入門網站「中小企連線」已設立有關碳審計和減碳的專題網頁,協助企業推動綠色轉型。

對於如何協助中小企業尋找合適的政府資助計劃,廖署長指政府於2020年成立「中小企資援組」(「資援組」),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並聚焦於「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科技轉型及數碼化等領域,協助中小企業利用新技術以增強競爭力。去年10月,「資援組」舉行了「中小企資援組:政府資助與科技博覽2024」,向中小企業提供有關政府資助計劃的資訊,協助他們進行數碼轉型。

促進雙邊及區域經貿合作   開拓新市場

除了支援中小企業,工貿署亦積極尋求與香港的貿易伙伴締結自貿協定及投資協定,以加強與其他經濟體的經貿關係,為本港的產品及服務出口及本港投資者在海外的投資爭取更有利的條件。香港至今已與33個海外經濟體簽訂了24份投資協定,並已與21個經濟體簽訂了9份自貿協定。

其中,香港與東盟的《自貿協定》及《投資協定》已於2021年2月全面生效,除特定豁免外,香港和東盟成員國的服務及服務提供者可在對方的市場享有國民待遇及較少限制。《自貿協定》亦載有經濟和技術合作的章節,當中涵蓋的重點領域範圍廣泛,包括中小型企業合作、貿易便利化及電子商貿合作等。廖署長說:「在為東盟成員國提供能力提升和技術支援的同時,工貿署亦致力透過這些活動推廣香港的專業團體和服務。將來如有與印藝相關的活動,我們希望可邀請香港的印刷、出版及設計界人士參與,以促進香港與東盟的交流。」

此外,香港與秘魯於去年11月簽訂自貿協定,協助商界開拓秘魯這個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及通過秘魯在拉丁美洲市場擴展業務。在協定下,出口商和製造商可受惠於為貨物貿易提供的關稅減免,例如原產香港的印刷品(HS Chapter 49)在自貿協定生效後可即時享免關稅待遇進入秘魯市場。而服務提供者及投資者在進入對方市場及在當地營運時,可受惠於具法律保障的更佳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受惠的服務業包括印刷、出版服務及包裝服務。協定將於香港和秘魯各自完成其內部程序後生效。此外,香港亦正與秘魯進行投資協定談判。投資協定將與自貿協定相互補充,進一步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和促進雙向投資流動。

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組織 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

工貿署積極統籌特區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事務。香港與APEC其他成員經濟體的貿易,約佔本港外貿總值八成。因此,APEC為香港提供上佳平台,深化香港與國際的經貿合作,同時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

去年11月,行政長官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分別出席了在秘魯利馬舉行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部長級會議,向貿易伙伴展示香港支持自由貿易、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廖署長亦分別於今年3月及5月到訪韓國出席2025年度第一次及第二次高級官員會議。廖署長說:「中國香港會繼續透過APEC,與其他成員經濟體在不同範疇,包括致力消除貿易壁壘,加快區域經濟融合,促進區內可持續且具韌性的供應鏈發展,及在人工智能與電子商貿等方面加強合作。工貿署亦會透過APEC會議分享政策或經驗,繼續向國際社會說好香港故事。」

另一方面,香港繼續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廖署長指RCE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其成員也是香港重要的貿易伙伴。特區政府歡迎RCEP聯合委員會(RCEP聯委會)於去年9月通過新成員加入程序,並正按照加入程序的相關要求與RCEP聯委會積極跟進,繼續尋求與各RCEP成員展開磋商和討論,努力凝聚各界各地支持香港加入RCEP的共識。

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

為協助港商及投資者開拓內地市場,工貿署一直與國家商務部保持緊密聯繫,推動在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擴大開放,不斷提升內地與香港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去年10月,內地與香港在CEPA框架下簽署協議,再次修訂CEPA《服務貿易協議》(即《修訂協議二》),進一步降低香港企業和專業人士進入內地服務業市場的門檻。

《修訂協議二》在多個香港特別具優勢的服務領域都增添了開放措施,也帶來制度創新和加強對接,包括新增「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作為便利香港投資者的措施,及在大部分服務領域取消香港服務提供者須在香港從事實質性經營三年的年期規定,不單能讓香港的初創企業更早享受CEPA的優惠待遇,更可吸引世界各地企業和人才立足香港開拓內地市場,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助力內地企業以香港作為跳板「走出去」,以及將境外投資者以香港作為窗口「引進來」。

展望將來

廖署長表示,工貿署將繼續推動香港工商業的發展,支援及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並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尋求與中東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等具潛力的貿易伙伴締結自貿協定或投資協定,擴闊香港的經貿網絡,致力提升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